为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1月31日上午,互助县法院召开典型案例发布会,向媒体及社会各界通报2023年审判执行工作有关情况,发布了10起典型案例。海东市中级人民法院、互助县公安局、互助县司法局有关领导和同志出席了发布会,青海省广播电视台、青海日报、青海法治报、海东日报、互助融媒等媒体应邀参加。
发布会上,互助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郑俊贤首先通报了2023年互助法院审判执行情况。2023年,互助法院紧紧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工作目标,忠实履行宪法法律职责,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2023年受理各类案件7057件,办结6691件,结案率为94.18%,收案数同比上升37.30%,结案数同比上升44.20%。其中,受理刑事案件333件,审结294件,判处罪犯358人。受理民商事纠纷4747件,审结4595件,结案率为96.80%。受理非诉行政执行案件4件,经审查裁定准予进入执行程序2件。受理执行案件1973件,执结1798件,执行到位标的额9122.97万元,审判执行质效始终保持在全市法院前列。
随后,互助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杨占菊通报了互助法院2023年度典型案例。本次发布的案例是2023年以来我院审理的、广受社会关注的案例,涵盖刑事、民商事、执行等多个审判执行领域。典型案例中,有全省法院开庭时间最长的“12.03”涉黑案件,表明了审判机关依法打击涉黑犯罪,净化社会风气的决心;有对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依法打击的案件,有效震慑了电信诈骗分子,依法打击了网络违法犯罪行为。还有几个案例分别涉及拒不执行法院生效判决被强制执行、职务犯罪、健康权纠纷、知识产权保护等法律热点问题。通过对典型案例的解读,向社会表明了互助法院司法为民的理念,以发生在土乡人民群众身边的鲜活案例,阐释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规定,使人民群众更加直观地了解什么行为是法律允许的、什么行为是法律禁止的、如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引导人民群众切实增强法治意识、规则意识,积极倡导做实“抓前端,治未病”要求,促进社会力量参与诉源治理工作。
期间,互助法院审判委员会专委兰向阳、知识产权审判团队团队长刘拯琳就媒体及群众普遍关注的涉黑案件审理、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知识产权案件等相关法律规定等问题一一进行了回答。
此次发布典型案例,一方面是为解决审判实践中的专业性疑难问题,指导法官正确适用法律,有效统一案件裁判尺度;一方面是传递司法正能量,通过典型案例指导、评价、引领正确的社会价值,引导人民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下一步工作中,互助法院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审判职能,坚持把司法为民、公正司法与德治教化有机结合,注重在司法裁判中体现鲜明的价值导向,以案弘道、以法为媒,促进全社会形成尊重司法、崇尚法治的良好氛围,为推进更高水平平安互助、法治互助建设提供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