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官风采 > 法官园地
故乡月草湾
作者:王君  发布时间:2014-05-13 14:14:56 打印 字号: | |
  从互助县城威远镇起西行二十余公里,路过塘川镇包家口、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翻过高峻的西山郭家沟牙豁,眼前豁然一亮,群山起伏重叠,俯视前面平坳山湾,就到了我时常梦牵魂绕的故乡西沟坪村后山庄月草湾。

    故乡月草湾,面朝大通娘娘山,背靠红崖岭,左为康家山、右为香炉台,中间为麻黄坡大巅湾。老汉们常说:左边的康家山杨树成林象青龙,右面的香炉台赤红干烈似黄龙。大巅湾象一喜珠夹在中间,康家山、香炉台相互对峙,戏称“二龙戏珠。”

     闲暇时节,登上海拔二千七百米的红崖岭,四面环顾,一番天地群山尽收眼底。位于互助县城东面的龙王山巍然屹立,西边大通县的娘娘山隔川相望,气势磅礴、山峦重叠,景色优美,远望使人心旷神怡。

  故乡月草湾的四季景色截然不同。春天,气侯渐渐转暖,农家的杏花、碧桃、紫丁香、玫瑰、刺梅飘香墙外花开的很艳丽。放眼望去给人一种“春风十里柔情,杏花遍地生香” 的感觉。夏天,逢雨天时白云缭绕,将故乡衬托在半山腰,宛如云雾山。到了秋季、麦浪翻滚,满山遍野层林尽染,恰似“霜叶红于二月花”。 冬季,月草湾群山银装素裹,清晨到山泉挑水时,村庄里的娃娃们牵着狗去追野兔山鸡,洒下一路梅花竹叶。好象童话般的世界,真是美极了……。

    月草湾周围群山连绵起伏、空气清新振奋,视野开阔、景色宜人。每逢下雨年,小麦亩产可达七、八百斤。只要作物丰收一年,乡亲们二、三年不愁吃穿。这儿土地属黄土高原过渡层大白土,最适宜种植高原马铃薯,其次是小麦、豌豆。这几年当地政府推广旱作农业技术,开展地膜覆盖洋芋、玉米,其产量相当可观。尤其是整个山川所产的洋芋清爽可口,青海省会西宁人所称的“北山洋芋” 就是故乡月草湾整个山脉所产的洋芋,是故乡的特产。曾在全国老厨房食品博览会中荣获金奖,其盛名享誉省内外。

    我的童年就是在月草湾度过的。那是六十年代,生活很困苦。童年时代冬天无棉衣,夏天光着脚丫上学。每日清晨六、七时起床,给生产队劳作的父母兄姐做好苦苦菜、洋芋合成的面糊糊,或者在灶膛里烤一些洋芋,就是我们的早餐。然后揣上几个洋芋蛋、系上母亲缝制的白扣布书包,登上一个名叫羊鼻梁的陡坡,翻过后山牙豁,在西沟坪村下湾的一座山神庙就是“西沟坪小学”。 其庙堂为教室,土块垒成的土台是书桌,在两墩泥成的土墩间搭一横木就为板凳。整个庙堂教室只有一个生铁炉子取暖,无取暖煤碳,老师就叫学生娃们到附近集体林间拾柴禾。遇上下雪天,就点燃拾来的芦苇树枝烟熏火燎一下就是娃们的高级享受了。村民们也靠挖蒿草拣枯木树枝燃料做饭,枯树枝也很少。孩子们实在冻了,老师就带孩子们玩“挤热窝、老鹰捉小鸡” 的游戏以驱寒冷……。该小学四年制只有一名老师任教,很清苦,一天忙的团团转,境况清贫甘当孩子王。我的启蒙老师已亡故了,可他老人家教出的学生已桃李芬芳。

     童年时代,故乡月草湾我们最高的精神奢望就是看电影。那时不管在本庄子或附近的西沟坪、马莲滩庄来电影队,孩子们总是欢呼雀跃的从这庄子喊那庄子的伙伴,发出长长的喊声:“哎----西沟坪来电影了,马莲滩耍社火了……。”晚上约上伙伴们经常到七里八外的村庄看电影。而且经常看的是“热剩饭”电影,如《智取威虎山》、《平原游击队》、《英雄儿女》、《白毛女》、《红灯记》、《闪闪的红星》等经典影片。就是这几部电影,大山里的孩子们白看不厌,至今我对其中的片段记忆犹新。只要有电影看孩子们总是喜形于色,溢于言表。

     在“文革”期间,从故乡月草湾到二十里外的杨徐中学上初中。那时学校大部分时间写大字报,斗私批修,学生整天学工学农学军。并常安排我们打着红旗、背着被褥、敲着锣鼓到西山沟里“拉连”,给老乡们担水扫院、挑肥送粪,还锄草修梯田,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真正学文化知识的课时很少。又赶上“农业学大寨”高潮时期,干部群众齐动员,农田建设大会战。经过了乡民们几年的苦干,那时西山沟里的面貌真是“层层梯田绕山转,山岭沟坡杨柳艳,引水上山兴喷灌,夹山变成粮食川”。那几年降雨量也较充沛,庄稼连年丰收,社员们干劲十足,别有一番心情在心头,……。

    现在故乡月草湾正逢盛世,乡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政府富民政策的春风吹遍了大山里的千家万户,故乡大部分村民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生活条件,住上了松木瓦房、二层楼,现代化的家用电器一应齐全。逢年过节,山间五颜六色的小轿车络绎不绝,故乡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我想只要各级政府鼓劲干劲,与时俱进,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继续抓好干旱山区的人畜饮水,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我坚信故乡月草湾的明天更美好。
责任编辑:马贵鑫